杨明:实现全员质量管理的“大质量观”态度、制度、方法缺一不可

2021-10-15

杨明:伊莱特品质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兼质检部部长,全面负责质检部、检测中心等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。 大家对她的印象都基本一致——走路带风、一丝不苟、谈及质量滔滔不绝。近期,公司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狠抓产品质量,在牛总提出的“质量、产量、成本”三大硬核中,质量也是首位。那么,作为主抓质量工作的管理中心副总,杨明对此有什么见解?又有什么方法呢?本期【人物专访】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风风火火“女汉子”的个人故事和她的“大质量观”。



大家都知道您目前是品管中心的副总,主管质检工作,其他的可能就了解的很少了,所以,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您在伊莱特的工作经历吗?

好的。我是2014年8月8日 来的伊莱特,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。刚到公司的前三个月主要是在现场跟着王进德王科后面学习。王科到锻造车间跟进毛坯质量,我就学着测量毛坯 ;王科在终检检验发货产品的外观和尺寸,我就拿着图纸在发货区测量尺寸。得益于王科的耐心教导,大约半年的时间,我就了解了工作流程,开始开展质量保证方面的工作。经过约5年质保的工作,个人觉得碰到了瓶颈,看似合理的规范制度现场总是不能完全执行。于是2019年7月,我向领导申请转到质检部工作。去年年底,刘守峰刘总调离检测中心,我接手了检测中心的工作,现在还在慢慢学习,希望年底前对检测中心的各个检验工作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掌握。用一句话概括,在伊莱特的工作就是理论、现场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过程。


之前有哪些经历?对您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影响?

先大体说一下我的职业经历吧。我大学是在吉林工业大学学的汽车专业,1996年毕业后去了国企,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济南轻骑。那几年轻骑发展的特别好,国企扩张很快,在摩托车做得很成功之后,很快就要进军汽车行业,就从全国各大院校招了300多个优秀毕业生,我就是那时候被招进去的。但汽车行业并不好做,效益越来越差,一度发不出工资来。我们这一批人也考研的考研,跳槽的跳槽。到后来,同批的大多数人都去了深圳,我也在2000年初去了深圳。第一份工作就去了富士康。虽然我一直学的是工科,但我感觉自己并不太适合做技术方面的工作,于是考虑到专业对口,我又是个女孩子,做质量可能更好找工作,就在富士康做质量。

干了两年多,我感觉自己和它的企业文化不太适合。因为富士康是台湾人开的公司,和我们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。所以在2002年的时候,我就跳槽去了特力公司,是一家大型的外资上市贸易公司。我在那里干了十几年,职务从QA工程师到业务经理,主要工作是筛选合格的供应商,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和市场趋势,和供应商一起开发新产品。

要说对我现在工作有什么影响,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教会了我很多,最珍贵的就是理念、思路和方法。

比如被称为“深圳人才基地”的富士康,那份工作让我认识到,公司越大,制度越健全,就越不怕人员流失。那时他们每天都在人才市场招人,面试合格之后笔试,笔试合格之后培训,不间断地培训出大量储备干部。他们的培训非常系统,我也是在那里开始学到质量的相关知识,像QC、QE、QA等等。

在特力工作的时候,让我形成了清晰的成本认知。因为我们做季节性产品,大多数时候是客户给你一个价格,然后你去倒推成本。所以我们从洽谈到制定计划,到工厂定版,到批量生产,再到给上游配货等等,每一个环节都要非常精准,避免一丝一毫的成本浪费,才能达到预期效益。

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态度,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。当时我们跟工厂打样,把结果提交给销售,他们跟客户沟通,确认后再反馈给我们,我们定好价格,安排生产。整个流程每个人都会在约定时间内做完自己环节的工作,并顺利移交给下一个环节。从来没强调过“你要有责任心”“你要认真对待”这些问题,大家都清楚你到底为谁工作,是为你自己。



关于态度,您认为解决了“态度”问题,咱的质量管理就一定能做好吗?

态度是必要条件,但只有态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,完善的流程和制度也同样重要。我认为,流程和制度的完善,并不是靠不断出台新的东西来实现的,尤其在我们质量管理方面,更应该做好传承,保证标准一致。随着公司发展,当旧制度显示出局限性时,不能直接丢掉了,而应该在执行好现有制度的基础上,学习其他先进经验,融合在原本的制度里,久而久之才能形成既适合我们、又紧跟发展的制度和流程。


可以简单地理解为“态度+制度”就能实现全员质量管理吗?


还有一点很重要,就是连接这两个要素的方法。比如说员工某件事情没有做好,你问责他的时候,他的情绪很大,可能并不是态度不好,而是“无知者无畏”。你说我这里做错了,可是也没人告诉我怎么才是对的,或者你别管我怎么做,不也达到你要求的结果了吗?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。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出台相关制度和流程后及时宣贯,同时管理者更要确保员工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。例如锻造时温度高了锻起来更轻松,但是对产品质量会有什么样的影响;不合格产品往下一环节流转,最终成品安装到了风机上面,出现了倒塔事故,该怎么办?

说到这里,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沟通问题。很多人习惯性说“听明白了吗”“还不知道吗”“怎么不懂呢”甚至是“太笨了”“这都不理解”等等;有的人可能还好面子,没有听懂也不去追问,不懂装懂。虽然我们公司这种情况没有特别明显,但仍需要警惕,这就是牛总讲的“大企业病”之一。

综合以上讲的,态度端正、制度健全、人人理解,是抓住“质量硬核”的三大法宝。


最后,按照惯例,请给年轻员工们提点建议吧。

出来工作,就要职业化,要有职业精神。具体有两个方面吧:

第一,事实说话,多找方法,别想理由。年轻人大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,而实现理想不是靠突然办成一件大事,而是靠无数的小事积累起来的。出现问题的时候,需要关注的只有怎么解决问题,其他的像谁的责任啊面子啊等等这些都不重要,解决了问题,你才能往前走。

第二,你就是岗位,岗位就是你。对自己的岗位有认同感,对自己的公司有归属感。比如平时上班穿工装,干净整洁、鞋子发型搭配合适;接打电话时“你好,我是伊莱特某某某”;参加会议时的会场礼仪等等。要知道,在工作时间,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,更是伊莱特员工。

伊莱特
伊莱特

服务热线

400-9001-531

更多联系方式
伊莱特
伊莱特